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学子风采

《廉洁文化进校园》 高二年级集锦(二)

作者:德育     发布时间:2018-9-7 点击数:1336

 

《廉洁文化进校园》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第一次提出了“廉洁”二字。这个词的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可这两字的重量依然。

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不接受他人为了利益送来的好处。

洁,出淤泥而不染,不因外在的大环境而使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

廉洁,很难。要抵挡来自外界的诱惑,还要和自己内心不断抗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廉洁之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洁之人可能不会富可敌国,但所得到的所收获的,都无愧于行,无愧于心。他们追求的可能不是一时间的风光无限,众星捧月,他们追求的是一世的内心安宁,干净清白。这种“行得正,坐得端”的笃定更加持久,不会如同泡沫一般瞬间消散,不复踪迹,脆弱不堪。

“反腐倡廉”,“中央八大规定”,近几年不断被人提起,被人重视。国家正在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行为,提倡节俭朴实,杜绝奢侈靡颓。这些看似离我们高中生很远,但即将步入社会,如何在繁华荒诞中洁身自好,如何拒绝诱惑拒绝沉沦,着实需要接受适当的教育。廉洁文化进校园,有着其深远重大的意义。

其实,校园的廉洁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公平公正的招生工作,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透明化,是廉洁。收费的公开公示,提供收据,是廉洁。学生会,社团等经费的合理安排,有凭有据,物尽其用,是廉洁。送礼文化的杜绝,只留最纯净的师生情谊,是廉洁。这点点滴滴的校园细节,都能潜移默化使学生了解何为廉洁,如何做才是廉洁。这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人生大道,但更加重要,更加难以把握,难以掌握。必须坚持下去,才能做国家所需的优质人才,这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校园作为培养祖国栋梁的神圣场所,需要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人生理念。作为高中生,涉世未深,难免会因为这五光十色的世界模糊了视线。但我们一定要坚信,廉洁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做事之基。靠着贪污,靠着歪门邪道是无法成就大事,取得真正成功的。我们更要坚信,那些腐败分子不会无休止的猖狂下去,他们定会收到法律的严惩,社会的谴责。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在校园内,懂得廉洁的真谛,方能心态良好,平静地步入社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廉洁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高二6班 梅梅

 

《廉洁文化进校园》

屈原《楚辞》中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这或许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廉洁观了。何为廉洁?廉是物质上的清廉,即不取不义之财;洁是精神上的洁白,即光明磊落。那么廉洁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清高操守。

廉洁二字,廉在前、洁在后,“廉”也恰恰是“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物质上的贪欲都控制不了的人,怎能坚守精神上的清白呢?“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收受不义之财必然要帮人做事,做的既不是什么好事,心中那公正的天平一旦倾斜,“洁”也不复存在了。这样看来,无怪乎“贪官”后面接着的总是“污吏”、能官大多也是清官啊!数年前的足坛贪腐案中,足坛原高官贪污300多万,数名黑哨一同落网。贪污首先是不廉的表现,随之而来的利益链又使假球、黑哨泛滥。这些葬送球员前程的不公,自然是不洁的内心。因此,连基本的“廉”都做不到,“洁”更是无从谈起了。

廉洁带来的不只是美誉,更是一身浩然正气。古往今来,名垂青史的名臣少不了廉洁二字。内无余帛、外无赢财,才有诸葛孔明的大名;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才有板桥诗画;不贪为宝、拒收美玉,才有子罕辞玉的佳话。这些官员奉行的不只是清廉的为官之道,更是坦荡的为人之道。他们为人称颂的功绩,更少不了廉洁的勾勒。

反观不廉不洁者,大多以反面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记忆里。确实,贪百姓的财、不办利民的事,又怎能不背负骂名呢?和珅富可敌国,最终惨遭抄家;秦桧残害忠良,很快东窗事发;严嵩父子不廉,晚年饿死街头。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不廉不洁的人,他们的善良消失殆尽,不仅没有好下场,平日里也得做贼心虚。李世民告诫官员:“赃贿既露,其身亦殒;纵事未发,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怎样都是死路一条,正反映了贞观之治时对清廉的追求和对贪污的厌恶啊!

 “廉洁”一词对我们来说有些距离感:这不是工作中才能体现的品格吗?其实不然,廉洁的为人处世态度适用于所有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需廉洁。本享国君之尊的皇帝粗茶淡饭、政治清明,号令之下官员无一不廉洁为政。这样的皇帝有很多,高祖刘邦、太宗李世民、太祖朱元璋,他们都坚持了本不必的廉洁,换得清明的官场。

饥渴万分的年轻人面对无主的梨树,危坐树下而不摘。面对同伴的怂恿,发出“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质问。他,是许衡。内心的主是什么?或许是对廉洁的追求吧!廉洁的处事态度,该具有普适性。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也该以廉洁作为原则要求自己吗?

廉洁廉洁,以廉为先,以洁为重。廉洁是浩然清风,给红尘一丝澄澈;廉洁是亭亭青莲,为人们所赞颂;廉洁是壶中清酒,清香又不失醇厚。愿君身边常有一缕清风、一株青莲、一壶清酒作伴!

高二6班 朱俊达

 

《做律己向善的清白人》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有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世上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但孝敬要公私分明。把公家的财务送给父母,这是不对的。陶母没有收下腌鱼,不贪图小便宜,并回信严肃的批评了儿子。陶侃后来终成国家栋梁之才,这与母亲从小教育他要廉洁有关。

中华礼仪之邦,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美德,其中就有一项——廉洁。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意思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就是廉洁。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不仅为官要廉洁,寻常人也应廉洁。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则是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为人民服务,清白做人的精神。这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它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的建设。

古往今来,多少清正廉洁之官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包青天到焦裕禄,影响了几辈人。因此,“廉洁”一词一直与官员挂钩。随着习近平主席上台,严抓严打,一批批贪官污吏落马,让大家又开始重视起“廉洁”这个问题。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因为他们一时被贪欲的魔爪蒙蔽了双眼。这种“失足”来源于他们小时候没有深刻了解到什么是廉洁,没有从根深蒂固打下这种美德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在校园宣传廉洁文化,开展廉洁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廉洁的美德,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廉洁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土壤。首先,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结合校园实际,一是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廉洁宽阔的空间。如开辟师生廉洁作品专栏,悬挂著名的治学、治教、反腐倡廉名言的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廉洁标语等。二是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通过校广播站、校刊等,播报廉洁勤政先进典型的事迹,发布廉政教育信息;以廉政文化宣传标语营造廉政文化的声势。

孩子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进行了正确及时的教育,才能保证小苗茁壮成长。我们应从小种下廉洁的种子,让它发芽成长,甚至开花结果,伴随一生根深蒂固。从学生时期就进行“廉洁”思想教育,人人都构筑了自己的廉洁思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公序良俗的构成,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构成和发展。

“知收达礼,律己向善”亦是“廉”。新时代的学生应当具有“知收达礼”素质涵养,在学习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生活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学会与人相处,理解和尊重不同个性、待人宽和谦虚;学会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维护公德、扶贫济困,培养自己向善之心;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弘扬中传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展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中学生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进行自我约束。

在当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环境下,“廉洁文化进校园”显得尤为必要。这能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根植“敬廉崇洁”的理念。这对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小学会做人,学做堂堂正正的人,学做清白的人。让我们从敬重有操守、重清廉的人开始;从崇敬有正气、重气节的人开始。正确对待财物,保持勤俭简朴的作风,抵制奢侈和浪费;正确对待朋友,多交积极向上的朋友,拒交不良朋友,气绝堕落。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尊重规则、正直无私、抵制诱惑、自律自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使廉洁意识真正深入到我们思想意识中,体现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上。

高二8班  王纯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8 上海市敬业中学 ICP15052465
地址:上海市蓬莱路345号  电话:021-63685200

beian.png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0号
域名:jy.hpe.cn    中文域名:上海市敬业中学.公益

 

 

当前在线人数:3217;累计访问人数:5016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