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图书馆 > 读书活动

2016年暑期读书活动获奖作品选9

作者:周勤     发布时间:2017-2-17 点击数:4563

“吃”在中华,传承在大家

                                                       高三2 潘欣

犹记得今年初,开学便恰逢元宵佳节。

过了个大年,元宵节算是同学间的又一次团圆。百年老校素来对传统文化颇为重视,应景地办了场“汤圆秀”。不大的食堂挂满了元宵灯笼,容下满当当的人,场面壮观而又热闹,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我是不会包汤团的人,平时过此节充当的仅仅是吃客。所以糯米粉、豆沙馅摆在面前,哪怕袖子也捋起来,但没有手艺活,终究还是让我犯了难而一动不动。班上一位来帮衬我们的母亲,瞧见我这副模样,边包着汤团,边含笑柔声打趣着我:“小姑娘不会包汤圆,以后怎么嫁得出去?看看再包包,动动手,也就会了。”一组的同学都笑着看我,我脸红得不行,只得认真观察同学的妈妈是如何包的

她的手其实并不算好看。和大多数母亲的手一样,早早被沉重的家务刻上明显细纹,肤色暗淡。但她包汤圆的手法却是难得一见的娴熟,只见她将团糯米放在手心中,另一只手轻覆上去,轻巧打圈地揉着,小剂子做得巨圆润,极灵光。转而一手托剂子,大拇指按着剂子在手心里转动,最后呈现碗型,边缘厚薄匀称。再将豆沙馅放入“碗”中,手的虎口拢着“碗”口将口子小心翼翼转动着收合起来。我对她将汤圆收口后还要不断将汤圆在手心滚动到极圆为止的动作颇为好奇,这汤圆反正只要下在水里不会散掉不就成,何必那么圆?她沾染着糯米粉的手将精致的团圆放在盘中,随意将散在脸颊的一捋发顺到耳后,梨涡浅漾:“汤圆嘛!搓得圆点好团圆!来,你试试看抱一个。”

我轻应声,渐渐尝试着将她传承得极好的古老手法一点点模仿下来。从露陷的失败,到馅少的尴尬,再到成功的杰作。小小汤圆,捧在手心里还能感受到细微的暖意。

我们包了多少汤圆,记不得了。食堂阿姨将我们亲手包的汤圆煮熟,我们都得到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弹滑的糯米载着豆沙的甜,口感细腻独特,尝出过去元宵节从未有过的欢愉。几个同学围一桌,相互分享着包汤团经验,炫耀着“心灵手巧”,骄傲于传得的手艺。我倒是感激于那位母亲,感谢她将手艺传授给我,让我终于向贤淑迈近一步。我也钦佩她,她不仅会包,而且包得如此精致

其实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很多美味都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春节,南有馄饨北有饺子,形皆如元宝,象征财源滚滚;端午,粽叶飘香,甜的咸的,祭奠民族英雄屈原;中秋,月饼圆圆,月亮圆圆,思乡念亲。元宵汤圆,团团圆圆。我的眼中,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力量,是华夏儿女的智慧。千百年来,人们在饮食中渐渐注加着许多美好的精神寄托。不论是出于任何目的,最终表达出的几乎都是人民心中千百年来最朴实无华的愿望,富裕、安康、团圆......

但很多时候,我也常在为得千古流传的“吃”而伤叹。都市的快节奏生活逼迫着我每天两眼一睁,就开始要为自己未来生活而拼命奋斗。我生活的地方很繁华,每逢过节,想吃什么去商店买就是了。我生长的家庭很安定,我有个手很巧的外婆,我想吃什么她也基本会做。但现在我想想,哪天我吃不到外婆的肉粽,也买不到我想吃的汤团,我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就糊糊涂涂地把中华传统美味硬生生从味蕾的欲望中抹杀,然后冠冕堂皇告诉子孙后代,“我从前吃到过,比那些山珍海味好吃不是一点,现在也没那个口福了。”我想子孙后代一定会可惜,我也会懊悔不已当初怎么就没好好学。

也许我提出的这种情况现在看来还暂时不太可能发生。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想起的是过去上海很有名的“慢菜”,它们做功极追求细致,故而要花费厨师很多时间与精力,也很考验厨师的经验,但吃起来的味道据说是吃一口就没得话说。可是,时代变迁,继承传统这本帮手艺的人寥寥无几。到如今,我脑海里唯一还有些许印象的,就是上海三林的一道“扣三丝”,而距今已隔四五年之久。

所以能够暂且学到一门像样的传统饮食手艺,我很庆幸,至少我以后也可以非常自豪地将这门手艺传给别人,去发扬它。

想起那碗元宵汤圆,热碗上飘出缕缕白烟,缭绕着欢声笑语,悄然带走初春寒冷。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8 上海市敬业中学 ICP15052465
地址:上海市蓬莱路345号  电话:021-63685200

beian.png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0号
域名:jy.hpe.cn    中文域名:上海市敬业中学.公益

 

 

当前在线人数:2541;累计访问人数:4916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