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来自敬业中学的高二3班班同学分为两批作为首批志愿者参加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志愿服务工作。
141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最早可追溯至1868年法国天主教神父韩德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几度辗转、合并、重建、更新,馆名不断更迭,至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2012年后,它告别延安东路上日显狭小和简陋的老洋楼,搬入静安雕塑公园(山海关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围合)西北部的巨大“鹦鹉螺壳”内,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上海科普和建筑新地标。
志愿服务的第一天早晨8:15,同学们准时在自然博物馆前集合。尽管比平时的日子起得早得多,尽管只能匆匆地吃两口早餐,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还挂着一丝倦意,但因为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志愿服务之心,不需要太多言语的交流,穿上绿色的志愿者马甲便主动担起了责任。
在经过简单的培训和工作岗位的分配之后,同学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巨大的“鹦鹉螺”中,到处都能看见“绿马甲”们活跃的身影:无论是像维持馆内进出秩序、指路引导、发放导览图这样简单而机械的常规工作,还是处理突发状况等一些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大家都能出色完成。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同学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又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一举两得。虽然自然博物馆人流涌动,摩肩接踵,但大家按时轮休,换班吃饭,使一切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天的工作长达6小时,紧张而又充实,虽然休息的时间很短暂,大家也都感到有些疲惫,但仍感乐在其中,收获远多于付出。有些人收获了友谊,有些人在与人沟通方面得到了锻炼,但更多的则是一种作为志愿者默默付出后所获得的心灵上的成就感。
志愿uwu第四天下午4:00,经过简单的整理整顿,同学们结束了为期四天的工作。短短四天的时间里每一个敬业人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在鹦鹉螺前留下了青春洋溢的笑脸,也留下了敬业人的“敬业”、“乐群”的志愿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