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在敬业中学学习外语
敬业中学 顾偁
我能成为一个外语老师,与学生时代的敬业中学的外语教学分不开的。
记得1959年我进敬业中学的迎新会上,最后的节目是看苏联电影《基辅姑娘》。这部电影是学校从上海师范学院借来的俄语原版电影,也是我第一次观看原版电影。虽然那时作为初一的我完全听不懂里面的对白,完全是带着好奇心看完这部电影。当时我不明白学校这么做的理由。当我到大学后,特别是自己当了外语教师后,才明白学校是为了创造外语环境。因为那时我国与苏联关系良好。敬业中学习惯是各个年级都是三个班俄语,三个班英语。唯独1959年我们那个年级六个班全是俄语。从看电影这件事可以看出学校对俄语教学的重视。
当时敬业中学是市重点,能在敬业中学当老师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六年里有7个俄语老师教过我们。初一教我们的俄语的陈育霖老师,原是江南造船厂的翻译。其实那时我们一班的学生不少人想学英语,(惯例是1-3班学英语,4-6班学俄语)。我们能够飞快地踏上与他的悉心教导分不开。他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俄语故事。如番茄在俄语中叫金浆苹果。“星期天”这个词读得不准的话,就读成了《复活》(一部俄罗斯名著)。这些小故事使我们对俄语的兴趣倍增。他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从不大声责备和处罚。那个年代,活动很多。有一次他布置我们背课文,大家活动以后忘了。第二天上课他叫了几个同学起来背书,都没有背出。后来叫到我,我也背不出。这是我第一次背不出俄语课文。我脸红耳赤站在位置上,没有啃声。陈老师望望全班,这也是他上我们班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没有指责我们,而是说:“是不是我昨天忘了通知你们?”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台阶下。很多同学大声说“没有。”我也不敢吱声。第三天俄语课上我们个个举手争着背书。
高二时,我们的俄语老师是从上海师范学院来的老师。她的带方言的发音我们非常不习惯。但是她的语法知识很丰富,给我们打下语法基础。
现在的家长和学生都喜欢一个老师教到底。其实学生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学到不同的特点,提高学习能力。
敬业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方面进行引导。开设俄语兴趣小组。从学唱俄语歌曲着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先是朗读歌词,分出轻重音节,重读轻读。为了练习用气,我们还练习一口气从1数到10,甚至数到15。儿时学的歌曲,我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几个老同学去南京玩,他们要我唱歌,我就用俄语唱了首《共产儿童团歌》。使大家回想起当初学俄语的情景。
老师还鼓励学生与苏联学生通信。我当时也和一个苏联学生开始了通信。要知道我们的俄语词汇少得可怜。每次都找老师帮我们修改。后来我们开始收不到对方的来信,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一次帮老师打扫办公室,发现了一些被撕掉的俄文信件。询问老师,得到的是“上面通知的”。后来才知道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亏了当时中断了与苏联学生的通信,否则到文化大革命时就会有里通外国的罪名。
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鼓励我们进行课外阅读。一角八分的《俄语学习》成了我们常看的基本读物。后来还有一些中学俄语活页文选也是我们必看的东西。俄语老师还给成绩较好的同学一张能进书库的读书证。我也得到一张,可以进书库借阅外面书架上没有的书。记得一次上课回答问题,老师说不对。我说是书上这么说的。老师笑笑说,下课我们再讨论。结果是我一知半解。
到了高三,为了整理中学阶段所学到的俄语句型和词组,得到老师的同意,我在办公室用打字机把材料打下来。这也是我学习打字的开始。
成绩总是学生所追求的。想不到俄语的毕业考试的成绩是我中学阶段最差的一次。老师也没有责怪我,只是让我好好想想,总结一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以相当不错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学习。
当时敬业中学的俄语教学的成绩是非常好的。65年,华东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只招20人,我们敬业中学被录取了三个半,(半个是高二转学出去)。上海师范学院只招20人,敬业被录取了2人。还有不少的同学被其他院校的外语专业录取。
我进了华东师大后,从老师那儿知道敬业中学的俄语教学在我的大学老师那里是挂了号的。
受用一辈子的中学经历
敬业中学是上海滩上一所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但是它的教育并不古板;它是一所上海的重点中学,但它并没有唯分数论。它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抓手,让学生都能有个性化的发展,为高一级的学校和社会培养各种合格的人才。
敬业中学的学习生活简朴但不是无味,平坦却有起伏。它像小溪的流水慢慢的滋润着我们身心。我们的学习方法、技巧和能力得到了培养;我们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工作方式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首先是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训练。当时学校要求我们:
1.上好每堂课。认真听讲记笔记。
2.先复习后做练习,再做预习,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步骤。
3.自修课在教室里无论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纪律。可以看各种书籍包括小说,也可以小声讨论题目,但必须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对学生来讲,老师就是一个标杆。常言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六年的中学的学习生涯里,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几十个。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无论是主课老师还是非主课老师,他们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都是一致的,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都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留下深刻的烙印。
先说语文老师。
高一时,曹礼店老师他原是工人诗人。他对诗歌的教学有自己的心得。他还组织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一起谈诗论诗写诗。他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星期天他请了他的诗友,如蓝翔等到学校和诗歌爱好者座谈。他还组织他们去虹口的邮电俱乐部参加诗会。在他的引导下,我班出现了一些读诗写诗的学生。他们自己购买了人民文学和诗刊,相互交流。
高二时,李铭祥老师来着于上海师范学院。他在师院是教古文的。他的古文教学也有自己的心得。我记不清他当时是如何教我们,但在背诵古文,特别是古诗词,他超教材要求。那时高二的语文教材里有“孔雀东南飞”,并不要全文背诵,但是他却要求我们全篇背诵。我自己觉得经过他的一年教学,我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了不少。
高三时,黄政民老师,他的作文教学自有一格。两个星期一次的作文评讲,总使人觉得有所得。除了两星期一次的大作文,他还不定期的布置一些小作文。他对小作文的评讲也是认真负责的。记得我的一篇小作文《谈“亡羊补牢”》他还推荐到走廊里的年级语文园地。高考复习时,他把大约一百余条各种题材的作文题目整理归类,供我们思考。他重点要求我们如何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铺垫和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这一些思维方法,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我不教语文,但是我在监考语文时,看到作文题目都会情不自禁去想想,这篇文章我该怎么写。在写总结和教科研的文章我都能较快和较有质量地完成。
历史老师陈浩声的独特的教法又别具一格。他上课时除了课本,就带了一支粉笔。他的板书少的又少。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往往只有一、二、三和几个关键词。但是他教的大事件年代的记忆方法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即充要条件)关系处理,使我们在高考复习时事半功倍。陈老师讲课风趣,大家非常爱听。又一次他讲到“盗”字,他问我们“盗”字原来的写法应该是“盜”。他给我们开玩笑说,如果是“盗”,那么“次皿”会有人要吗?
数学老师教学严谨,从书写格式到解题步骤一丝不苟。“已知、求、解、答”一步不能少。“∵、∴”必须标明。数学公式的推导和作图都必须按部就班。在解题时,老师会要求我们一题多解。教室里老师会引导我们用各种方法解题,解代数题法可以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代入法等等方法,解几何题,可从不同角度添加辅助线。因此我们做作业的速度就较快。加上当时每天数学作业就那么几道题目,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在高二时,学校又提出不能相差0.01的精神。从而给我们在数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高中毕业后一直没有真正接触数学,但是需要的时候,许多数学的东西会出现在脑海中。七十年代我在广东工作时,有一次下班级,看到学生在计算球体面积和体积,反复把π代进代出,速度很慢,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把π最后计算。他就说你会吗?我就到黑板上用粉笔几步就算出了。08年看到班上有个学生用余弦定理做一道不算很难的物理力学题目,我问他为什么不用简单的勾股定理做。他说家教老师说这类题目都用余弦定理做。我对他说高考时有时间限制,能用简单的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我在黑板上很快把题目做了。
物理化学课的老师同样要求严格。他们不但教我们基础知识和解题的方法,而且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凡是课本里出现的实验我们都亲手做。物理课的实验很多,我们自己也做了许多实验。七十年代在广东工作为了收听英语广播,我根据中学学的电学知识自己装了半导体六管机。
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化学课。我们每一节课都要到实验准备室取实验用品。两人一组一个实验盘,里面有这一节课上课用的实验用品。老师在上面演示,我们在下面自己动手。下课后我们把实验盘送回实验准备室。
同样,生物课也是如此,从显微镜下观看洋葱表皮细胞到金鱼尾巴的血液循环;从植物的嫁接、插枝、切割繁殖到黄豆、小麦的发芽和生长;从兔子的养殖到鸡蛋的孵化,我们或亲自动手或现场观察。
这样的课生动活泼,学习兴趣大增,记忆深刻。正因为各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各科的成绩都是不错的。高考时选择专业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不是偏科而不得不选择某个专业。我因为体弱多病,原本想学医。但是高二时我父亲退休,他的收入不能同时负担两个大学生,我不得不报考有助学金的师范学校。
图音体的老师同样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齐培三老师培养了那么多的画坛的著名人才。苏惠民老师带领的校文工团同样出了不少文艺人才。那时学生中就流传苏老师自己出资买票给一些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去观看演出的佳话。图音课有自身的系统的教学,如每年一次的敬业之春音乐节更给我们留了深远的影响。音乐课的视唱训练、识谱训练、节奏训练;图画课的图案设计、美术字的训练等都给像我这样的没有多少文艺细胞的学生打下一定的艺术基础,使我在后来的黑板报的出版以及在广东工作时抓宣传队工作时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体育课同样是丰富多彩。武术有各种拳、棍、枪、剑;地上运动有前后滚翻、腾跃滚翻、头手倒立、手倒立等;单、双杠、跳箱、跳马;爬绳、爬杆、实心球、手榴弹、铅球、标枪;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每堂课都有热身训练和基础训练,如篮球课,分组前一定有运球、跑动传球、立定投篮等练习。这既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又为我们掌握其他各项体育技能打好基础。敬业中学的体育场地之小是出了名的。但是学校在教学楼的大厅里因地制宜的安置了乒乓台、单杠、双杠等体育器材。在课余时间里在单、双杠边,篮排球场上、乒乓球桌旁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身影。因此每年一次的校运会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校运会的各个项目如长跑、短跑、跨栏、跳高、跳远、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等等都有人积极参与。体育委员从不为参加运动会的人数发愁,而是如何平衡,选出更好的人选夺取更好的成绩。
放学后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也可以参加为民服务小组(如理发小组,修理小组等)。还有一些同学跑书店、图书馆或去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戏剧。那时我就看了“芦荡火种”、“革命自有后来人”、“智取威虎山”等现代剧。高三时我们班级还排演了由吴聚芳执笔的独幕话剧“我们是革命青年”。
除了学习外,每周半天的劳动,使我们接触和学到许多东西。除了在学校的金工车间做小榔头外,我们去过酱菜加工厂、塑料加工厂、动力机器厂等场所,这种学工,一直进行到高二暑假。高一开始我们开始下乡劳动。去了金山、宝山等地。高三下学校并没有因我们是高三学生要准备高考放松社会实践,四月份我们还去了学校在浦东的校办农场劳动。后来我自己带领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很多东西都能得心应手。
那时的假期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并不多。印象最深是假期里要写毛笔字,暑假要写掉两本写字本。除了班级自己组织的活动(去长风公园2次,到参军的同学家去慰问等等),在敬业的六年里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庆游行训练4次,学习游泳一次,军事夏令营3次(学习收发电报、小口径步枪射击、轻机枪射击)。
敬业中学的学习生活简朴但不是无味,平坦却有起伏。它像小溪的流水慢慢的滋润着我们身心。我们的学习方法、技巧和能力得到了培养;我们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工作方式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学校的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下,我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同学们参加工作后,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的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每当我们老同学聚会时我们都会感谢母校“敬业”,感谢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