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敬业迎来了1959年至1965年的众多校友。半世纪转瞬即逝,曾于敬业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如今大多都已两鬓微霜。敬业在百年风雨里越发茁壮,而他们对敬业的情也在岁月里如根般攀根错节,深深埋在心田。看着满是青春回忆的校园有了越来越好的环境,他们的脸上总带着欣慰与期待。
作为新敬业人,老一辈创造出的辉煌都是激励我们更加向前的号角。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我们对秦绍德与顾偁两位“学长”进行了一盏茶时间的采访,倾听他们的青葱敬业。
秦绍德学长于1962年从敬业毕业,是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他是敬业中学光辉中的一颗闪耀明星。在其对敬业的回忆中,他提到敬业在其一生中尤为重要,树立了正确人生观。而老师对学生也特别关心,传授知识,教导做人,绝对不能忘记那时老师对其的教育。
当我们提到敬业中学正与复旦大学历史系洽谈合作“博雅人文班”时,他颇为关切地询问了很多。我们由此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学长的浓浓“敬业情”。他十分支持人文班的建设,并希望参与人文班的同学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机会,同时也强调与鼓励学生要自主阅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问起对新敬业人有什么样的期待时,学长和蔼笑言。他希望着青少年们可以把目光放得长远,要看到一生,也要善于把握机遇,但机会是给又准备的人的。他以劳动模范为例,告诉我们,人即使平凡也要道德高尚。他期望我们新敬业人可以有又红又专的精神,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顾偁老师于1959年至1965年就学于敬业中学,后回敬业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培养的学子为敬业增添了无数荣光。顾老师说起学生时代的事,令他最感重要的就是老师的教育。因为当时敬业的培养,他收获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他回忆起跟着老师们学习的那些年,凭着他潺潺而来的话语,便可体会到那份厚重的感激之情。他尤其强调了学习要注重方式方法,而面对大多同学都较为头疼的数学,他表示学习数学要扎实基础。顾老师说,在敬业学习的那些时光,对他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而其对我们的期望也与学习生活贴切。他看见如今敬业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与从前他们所拥有的对比,他感慨着我们的幸福。他表示学习条件好了,就该好好利用这些条件,例如多去图书馆借书看。学习也要学会取舍,要习惯老师、适应老师,找到学习好方法。他还特别推荐我们多去看看散文、杂文、诗歌等,而少看那些“臭油坏酱”。
可以说每一位敬业人都对敬业有着浓厚的情感,敬业早已作为青春里的记忆流淌在血液里,大相径庭地期望着敬业能在岁月里更加辉煌,一代代敬业学子也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敬业能从历史长河中走向未来,也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敬业人去不断拼搏与努力。
一盏茶的时间,言不尽半世纪的岁月。半个世纪的岁月,难道又能言尽心中的敬业吗?
采访 : 张之杰、潘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