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颁奖礼。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等12人荣获“终身成就奖”,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等12人荣获“杰出贡献奖”,并产生“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围名单。上海文学艺术奖是上海文学艺术类最高奖项。时隔12年于今年重启的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是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建立城市文艺“荣典制度”的积极探索。
在24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中,陆谷孙、施大畏两位艺术家分别是我校56届、66届校友。作为敬业人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在个人的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同时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先后来母校开设敬业讲坛,施大畏也还时常深情地回忆起恩师——敬业美术教师徐培三对他艺术道路的启蒙和教育。敬业为培养了这批德艺兼备的杰出人才深感骄傲和自豪。


陆谷孙,男,1940年3月出生。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导。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外语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辞典编纂,曾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从1976年开始,他参加了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的全部过程,并且在1986年11月份开始担任这部辞典的主编,还曾经多次应邀参加上海市重大经济或文化国际会议,担任主要口译。陆谷孙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发表《幼狮》、《钱商》等数十种文艺类及文评类英译汉文字200万字左右及《明式家具》等文艺类及电影类汉译英文字10余万字,在国内外(包括香港)发表论文共约60篇。《英汉大词典》上卷在1989年夏季出版,获1989年9月评出的中国图书一等奖,创下了半本书获奖的记录。下卷按计划在1991年秋季出版,并获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1994年1月荣获中国首届国家图书奖。1994年5月《英汉大词典》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4年9月被授予“复旦大学”杰出教授。1999年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施大畏,男,1950年7月出生。现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耕耘在艺术领域,在个人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带领上海中青年艺术家为上海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91年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美术作品展”铜质奖、上海地区美术作品展一等奖。2004年创作《长征系列——生》,参加“第十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09年创作中国画《长征系列No.3湘江血·涅槃》并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5年7月,当选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1月,当选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8年12月,当选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7月,当选为第七届上海市文联主席。2013年11月,当选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当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评委暨全国美术作品展总评委。2006年8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评审。 2009年6月,参加文化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终审评审工作;7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中国画评委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总评委。2010年8月,组织青年艺术家创作《万国风采耀浦江》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画长卷。2013年5月,担任中华文明五千年创作工程评委。 2014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总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