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爱国之旅——南京行”学生感想
11月8日,匆匆赶往南京,大巴在车流中缓缓驶入中华门,古城墙蜿蜒绵长,青黑色的墙砖和缝隙间的青苔悄无声息地记录着六朝古都的辉煌与衰败。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到达了目的地——雨花台。
在简短而又庄重的开营仪式后,我们出发前往南京之行的第一站——夫子庙。用唐代诗人杜牧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来形容最合适不过。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桥面上,眺望江上美景,凉风徐徐,此情此景快矣!巷子里的手艺人坐在路旁摆弄着木箱子上的小球和杯子,眨眼间小球就消失不见,而又在下一个瞬间出现,手法精妙利索,我们这些外行人完全看不出破绽,只得为他捧场叫好。还有那拿着冰糖葫芦的“铜人”,如果你真以为他们是铜像,就太天真了。
行程的第二天先是到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清晨的雾霾还没有散去,纪念馆的广场上不断播放着悼念故人的哀乐。还没有进入展厅内,我就感受到了深深的压抑。鞋底踩在碎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号角声如泣如诉。
30万,在6年里平均12秒失去一个生命。我从来对数字的大小没有确切的概念,直到我看见那30万名遇难者的名字整齐地,密集地出现在巨壁上,充斥在纪念馆的每个角落。馆内所有直接反映屠杀的照片、实物史料和亲历者们的叙述都让我感觉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绝望和恐惧,它并不是死亡本身,却是等待着死亡的过程。面对着万人坑遗址中或残缺或完整的大小不一的骸骨,我真的不想匆忙离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惨痛的历史时刻提醒着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
最后一站是座落于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走过青松翠柏汇成的浩瀚林海,书有孙中山先生“博爱”金字的石牌坊终于豁然开朗。2013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6周年纪念日, “起共和而终帝制”无疑是先生最辉煌的成就,《建国方略》是他为中国留下的宝贵财富。一座气势宏伟的中山陵足以体现人民对他的爱戴!登上392级台阶,陵堂里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雕像端坐着,双目平视,天下之景为尽在己。
南京一行让我体会到很多不同以往的感受,畅快的、悲愤的、残忍的、豁达的……这些都是我在历史长卷中行走时无法忘却的。只有铭记历史,才能不忘本,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将来,才能以主人的姿态去实现“复兴”之路。
撰稿:高二(6)班 陆心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