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科研 > 他山之石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

作者:“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3-8-25 点击数:1693

建设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课题组

  编者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前后持续了20年。20年,课题组成员从最初几所学校、一个县,发展到现在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3所中小学、6个科研院所和教师进修院校,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20年,课题组的实践是丰富多彩、令人回味的;20年,课题研究的理念和追求是一以贯之、持续深化的。

一、概述:承续20年的一项大型研究

  1. 历史回顾与课题目标定位
  历经“七五”从单科单项课程教学实验走向教育整体研究、“八五”从少数先进典型到多种类型学校教育模式多样化研究、“九五”从多样式案例到提取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研究,“十五”课题是在前三个五年基础上的总结与深化。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不是另搞一类学校,也不是停留于理念的思辨研究;是在多种模式实验、现代化本质内涵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基础学校的成功要素及其整体关联,旨在为培养不仅适应未来、更要创造未来和谐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奠定基础。

  2. 课题理念: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振兴基础
  学生发展为本,是面向未来学校最主要的观念特征。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其学理依据是教育的持续性原理、教育活动的主体互动原理,既有别于教师为本,又有别于儿童中心主义。开发学生潜在知能、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是本课题的标志性目标。
  廓清学生素质内涵,“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振兴基础”是课题的标志性目标。人的潜能远未充分开发,关注中小学生的脑力开发远比关注使用更重要。课题研究特别关注个性品质的核心指标:社会品质与责任感的发展程度;行动中成为自觉主体的智慧水平。振兴基础,不同于回归基础,也有别于忽视基础;振兴那些指向创新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振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为我们才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创新。

二、方法与过程:学习力量推动下的扎根研究

  课题组成员校广泛地分布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有乡镇与城市、公办与民营之分,学段上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它们各有特征、形态殊异,采用目标明确、路线各异的“摸石头过河”,是现实可行的明智选择。但仅凭“摸石头过河”的勇气还不够,课题组注重用学习的力量推动扎根研究。

  1.用学习的力量端正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课题研究不是寻找一个面向未来学校的静态标准,而是探索针对今日学校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面向未来学校的动态过程。从2002年课题启动起,我们秉承了前十五年研究中获得的实践成果,关注向经验和理论学习,从《赫尔巴特、杜威到新课程改革》到《要学点教育史》,端正了对待传承与创新关系的态度,明确了教育创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知道巨人的肩膀在哪里” 。
  在课题研究深入过程中,我们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与我国学校教育现实的关联。从《学校制度创新与德育工作新论》到《我们究竟在探求什么》,我们对建国后五十年基础教育发展做了回顾,归结出四对主要关系: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社会化;统一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个性差异;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 。在辨析、尝试性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对四对基本关系和现代学校发展理论(多元智能学校、高效能学校、基础学校)等的学习,课题组确立了“寻找中间地带”的方向。
  2002到2005年之间,课题组先后共召开过4次全体会议、7次核心组和学术组会议,交流、分享、总结。它们类型不同、立足本土,对于其他成员校,尤其是同类型学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力量下的“摸石头过河”,可以使我们对实践研究做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念性引领,可以使我们的实践探索少一些试误、多一些理性的关照。这正是学习赋予实践的力量。

  2.以要素构想与调查统计支撑扎根研究
  扎根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课题组成员校可以结合本校独特背景和现状开展研究。但学校扎根研究并不意味着那种理想式的头脑空白、不带假想,一头扎进现实里的人种志研究。2002年,总课题核心组在总结、疏理前15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及经验洞察提出了未来学校成功要素分布领域的构想,作为成员校开展扎根研究的主攻方向。
  扎根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适合事实考察与细节分析。但是,点式质性研究又必须以面上宏观特征为前提和依据,因此调查研究和量化统计方法是必需的补充。为此,2003年底起,总课题组以要素构想为内隐框架,着手设计问卷;经过试调查和反复修改,于2004年对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7所中小学幼儿园、2914位教师和校长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既是对面向未来学校的要素构想的检视、发现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也是对课题组成员校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振兴基础”方面取得进展的发展性诊断。
我们将要素构想和调查统计作为学校扎根研究的必要支撑,使得扎根研究过程有一定的大方向指引,同时又能把扎根研究的个案归纳置于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的宏观愿景下解读和提炼。

  3.以行动研究与理性分析互为补充,保持实证与思辨间的张力
  行动研究是课题成员校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它对于改进实践卓有成效、但运用理性分析先天不足,因此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同背景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成团队显得非常重要。自2002年课题启动起,课题组6所科研机构与部分成员校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架起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学校教师的实践研究如果没有理性分析的指导,实践研究的结果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失去方向;同样,学校教师的理性思辨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研究支持和丰实,其结果只会变成空洞的“原则”和无力的“教条”。保持实证与思辨之间的张力,就是要在经验下大胆假设、在实践中小心求证、假设和求证反复地交互进行。

三、问题、进步与行动案例

  针对学校改革的具体问题:①重视知识技能,忽视品格与做人;②课程要求划一,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教学方式以系统讲授为主;③教师培训远离课堂实际,理念落实为行为有偏差;④校长处于经费与升学压力之下,对学校内涵发展关注度不高。项目组从四个方面着手,启动了二十个子课题的研究(见表1)。

表1“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研究要点

   

     学校人文沃土形成机制与培育研究

     社会剧烈变革期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以及适应能力与心态研究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世界文明、中华传统、地域文化或学校环境中学生社会化与积极个性形成与发展

     人文回归中学生消极个性的诊断与矫治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多种课程如何在学校范围整合的研究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校课程内容更新机制与开发模式的研究

     课程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同基础与分流基础研究

     学校课程实施策略与效果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造成学生差异的情境因素分析和改进策略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史及其对教学活动的观察与研究

     教育情境改造中的学校教研文化与教师团队建设

     情境创设、案例讨论、实践反思三个平台上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方式与互动研究

   

     校长专业成长史及其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与特色的形成研究

     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政策与环境研究

     学校管理文化(如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学校作为社区大家庭、建构式的学校领导等)的建设与形成

     学校自我评价和改进机制的形成与运作

     学校领导理性取向与艺术取向相平衡的研究

  2004年起总课题组组织了大样本问卷调查(成员校和非成员校为对照)和案例分析。从德育、课程、教师、管理四个方面,分析基础学校存在的问题、比较成员校与非成员校的差异与进步情况,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一)德育
  1.问题与进步:学校普遍重视德育,成员校在德育上做了很多探索,但是重智轻德仍然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问题

  “知识技能”是近年来学校进步最大的方面;“心理健康”、“生活能力”和“思想品德”则是近年来学生的最大问题(见图1)。


  虽然普遍担心“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但成员校为学生了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与健康”服务;利用各种人文资源,组织了更多的学生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这些都与非成员校有明显差异。

  2.行动案例

  (1)开展学校心理指导,让学生健康成长
  浙江新昌中学在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后,参照文献和同类实践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适合新昌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课程的实施途径有定期心理讲座、闭路电视心理辅导、心理板报等,形式上有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分组讨论、行为训练、自我剖析等。每位班主任是心理教育第一线工作者,除外,学校还向所有教师普及心理学知识。学校的心理辅导专门网页正在开通之中。

  (2)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德育”
  苏州市景范中学以景仰范仲淹作为校园文化底蕴,利用各种时机,组织不同的活动,旨在唤醒学生作为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变教师“教德育”为学生“学德育”。如利用新生入校的时机,展开参观史迹陈列馆,观看专题片、听专题报告等系列活动,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崇高精神。之后,学校结合校史、校风、校训教育,开展 “学校史,知规范”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与范仲淹的渊源、学校发展史。初二,学校组建“校史讲解团”,组织故事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电子小报比赛等等,使学生在追忆古人思想中理解感悟现代社会;初三学校拓宽视野,创办“少年邮局”、“少年警校”、“少年军校”等,从不同途径培养学生尽心尽责、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思想道德情操。

  (3)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家校共育人
  杭州胜利小学利用《家校合作与交流手册》作为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纽带和合作桥梁。教师利用相片、录像带、笔记、搜集学生的作品等方式来记录他们对学生的观察。家长同样也以这样的形式提供他们对于学生在校外表现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家访、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作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分享交流彼此记录、思想的活动,真正变“家长参观学校”为“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把“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来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二)课程
  1. 问题与进步: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是认同的。大多数成员校有完整的课程方案,在三类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但考试制度改革仍是推进新课程的障碍。
  将近40%的教师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充满信心,认为“改革成效显著,发展前景美好”、“改革切中时弊”;但也有近40%的教师对课改表示担忧,认为“考试制度不改,一切改革都是徒劳”(见表2)。

                  表2  你对当前正在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看法         

 
成员校
非成员校
改革成效显著,发展前景美好
19.4
18.9
改革切中时弊,很有必要
20.4
19.1
改革过于理想化,难有实效
19.2
17.5
考试制度不改,一切改革都是徒劳
36.9
37.5
改革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4
5.4
对改革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
0.7
1.6

  与非成员学校相比,①课题成员校“有完整的校本课程方案”,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仅凭兴趣”;②成员校教师认为他们所在学校不仅在“必修课程”上很有成绩,在“选修课程”方面也做得较成功;③成员校教师不仅重视“系统讲授”,而且关注“做中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行动案例
  (1)适应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福山外国语小学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对多元文化、全球问题了解和体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课程分三个部分:①精选国际知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等,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设课程”,目前已形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辅助材料和学生用书;②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国际理解教育外语节活动”,自1996年“澳大利亚文化节”、2002年“我为世博添异彩”、2004年的“世界遗产与我们”等,学校已举办了10年外语节;③将国际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渗透于有关学科教学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
  (2)开发选修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校的课程多了,学生负担重了。如何既不过度增加学生负担,又能给他们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是人大附中在课程改革中追求的理想境界。学校的做法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把选择课程的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选择中寻找兴趣,挖掘自身的潜力。在课程的开设上,学校确定了由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与教师根据个人学科特长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原则。其中,一些选修课程的设立本身,是学生们的问题发展而来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现在人大附中的选修课分为四大门类:数学与自然科学;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艺术体育。
  (3)从“做”中学应是“学”、“思”、“做”的结合
  课题组许多成员校在“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题下,采用“合理安排,取长补短”的策略,不走极端,让“接受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双方的对峙变为改革过程中的两极张力。成员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汇师小学开展的综合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做,发现学生潜在错误,促进对知识理解;力迈学校“拒绝机械接受,开发学生主动探究”,进行“活而不乱,实而不死” 课堂教学策略探索;静安教育学院的“做中学”项目,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得出数据——产生假设——检验假设——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增长智慧的过程等等。

(三)教师
  1.问题与进步:成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成就感明显高于非成员校;成员校教师在通过公开课改进教学,研究与实践反思提高自己方面做得较好;成员校和非成员校教师共同关注转变理念,提升实践智慧,但获得的专业支持普遍不足。
  教师们认为教师培训迫切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实践智慧”,感到能“获得的专业支持”不多。

你认为教师培训最迫切的是什么

成员校

非成员校

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

28.1

25.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24.1

27.0

拓展更新学科知识

19.4

18.5

获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16.9

18.2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6.8

6.8

获得教学基本技能

4.7

4.4

  成员校教师对“通过开设公开课改进教学”,“结合实践进行研究”非常认同,与非成员校有显著差异。

  2.行动案例
  (1)课堂开放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青浦东方中学通过“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三个步骤,并建立相应的听课制度,使学校的课堂开放从活动化走向制度化,从形式走向内涵。教师们相互开放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增长实践智慧。
  (2)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2003年上海市教科院和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合作,提出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的革新范式,简称“行动教育”。“行动教育”是一种以理论应用与实践智慧的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它关注小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关注主体悟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关注技术平台,以课例为载体,十分重视采用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案例研究,甚至视频案例等技术,作为教师学习与研究的工具。

(四)理性与艺术和谐的学校领导

  1. 问题与进步:成员校校长更多地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在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方面,成员校和非成员校差异显著。但是事务应酬多、会议多、检查多是校长们共同的烦恼。
  校长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上台阶出特色”是学校当前重改革的重点(见表3)。

  表3 你们现在学校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成员校

非成员校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31.3

32.3

使学校上水平上台阶出特色

26.1

30.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8.3

4.2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7.8

17.7

改进教师学生发展性教学评价

13.0

6.3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5

5.2

  调研还发现:①成员校校长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②成员校校长认为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③“事务性应酬多、会议多、检查多”是校长共同烦恼,但非成员校校长更多地为“教育经费不足”和“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而苦恼。

  2. 行动案例:
  (1)打造师德为先的教师队伍
  豫英学校从体验校园文化入手,精心打造一支师德为先教师队伍的切入口。①环境育人,从校园景观、办公室小型化与个性化,到改善办公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保护教师权利;②力行成习,注重行为举止、人格魅力,从组织读书(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和文化活动(感性的冲击和体悟),到制度规范,甚至照镜子式的点评和“纠失”;③学校把重点放在青年教师身上,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政策、搭舞台,促使青年教师在师德和专业两方面都快速成长。
  (2)理性与艺术结合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
  北郊学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基本原则,出台了《北郊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手册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规范性制度、程序性制度、评价性制度和奖惩性制度等。质量手册确保了教育质量管理的公正性,也保证了学校质量不因为外在的其它原因而下降。与此同时,学校机构变革,取消了教导处和政教处;人事制度改革,分步实施全岗位竞争上岗;干部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任期制、评议制、选举制;分配制度改革,使教师收入结构更为合理;实施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尤其是教代会的改革;引入人力资源概念,变革学校内训与骨干、名师培养方式;学习共同体建设,创建高效绩团队等等。几年来,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四、成果与展望:未来学校的基本要素及其关联

  1.成员校通过课题研究在各自基础上取得长足进步
  一批中小幼学校在各自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了大量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丰富多彩、个性鲜活的案例,提供了城市与乡镇、公办与民营、一流名校与后起新校还有边疆民族学校等各具特点的发展范式。

  2、成员校形成了具有实践气派的扎根研究方法和研究团队  面对学校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的复杂情境,采用信息不完备之下的目标明确、路线各异的“摸石头过河”方法,并将其置于学习力量之下、辅以要素构想和调查统计弥补扎根研究真空式预设和个案式片断的不足,是我们对学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贡献。课题研究让研究者与教师---两种不同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专业人员携起手来,学校教师发展了自己的专业合作伙伴,藉此形成的研究团队,是学校应对未来持续挑战的不涸动力。这种有中国特点、有实践气派的扎根研究方法和实践研究团队,为我们群众性教育研究提供了范式。

  3、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的基本要素及其关联已经凸显
  (1)人文沃土上的品性养成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是学校失败了,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资源机构的伙伴关系失败了。学生的品性养成不能单靠学校里的闭门修炼,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相分离,更不能靠纯粹的宣讲和灌输来实现。学校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环节,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应该寻求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资源机构的互动支持,为提供给学生有着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沃土而积极努力。
  (2)知识转型中的课程统整与教学
  在课题进行的五年里,所有成员校都面临着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实施考验。由于知识观的转变,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为根本,在选修与必修、学科与综合、显性与隐性课程之间做出统整,必须从“听讲学习——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社会服务学习”等之间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课题组的一些成员校,在课程统整的探索中已起到了先行者甚至是引领者的作用。
  (3)有效学习为本的教师团队建设
  打造面向未来学校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从内部推进改革的基础,其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有效学习尤为重要。课题实践研究证明,教师群体的有效学习有四种方式:听中学——提供理论文本或口头报告,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做中学——提供教学、教育、管理的实际场景或研究项目,在实践与改革试验中学习;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凡是已经知道的文本理念和听懂的工作经验,尽量结合自己的工作尝试,亲自体验;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凡是亲自做过的,提高绩效十分明显的事情,试着用细节描述或理性的话语表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活动,是教师学习群体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4)平衡理性与艺术的和谐领导
  面向未来的学校里,校长要同时兼具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角色:作为管理者,是通过有效的调控解决出现的问题、维护学校的有序状态和一致连贯的保守角色;作为领导者,是鼓舞和激励提出问题、使学校产生变化和处于运动状态的激进角色。校长必须将管理与领导视为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寻找理论与实践、共性和个性、理想和现实三个结合与平衡,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
  (5)四个要素之间的关联
  学校作为厚载人文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沃土,把学生的品性养成视为灵魂;作为知识传承的主要领地,把课程统整和教学视为其核心工作;作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把课堂视为团队有效学习的关键场所;作为一个学习型实践共同体,校长是其和谐运行的最后保障。简言之,各要素间整体关联:品性养成是灵魂,课程统整是核心、团队学习是关键、和谐领导是保障。

  学校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我们的学校立足的是今天的现实、教师却是昨天教育体制的成功产物,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是明天的主人。展望未来,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仍将对学校运营构成巨大的现实挑战,直面这个挑战的将是学校里的教师团队——正是他们为学校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生机。课程与教师,已经成为有效学校的两个最具变化和关键的因素,甚至有人断言“教师即课程”。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不是把现实名校在未来复制,不是把头脑中理想学校在现实中影印,仍将是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孜孜探索的实践过程。

, >  面对学校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的复杂情境,采用信息不完备之下的目标明确、路线各异的“摸石头过河”方法,并将其置于学习力量之下、辅以要素构想和调查统计弥补扎根研究真空式预设和个案式片断的不足,是我们对学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贡献。课题研究让研究者与教师---两种不同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专业人员携起手来,学校教师发展了自己的专业合作伙伴,藉此形成的研究团队,是学校应对未来持续挑战的不涸动力。这种有中国特点、有实践气派的扎根研究方法和实践研究团队,为我们群众性教育研究提供了范式。

  3、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的基本要素及其关联已经凸显
  (1)人文沃土上的品性养成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是学校失败了,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资源机构的伙伴关系失败了。学生的品性养成不能单靠学校里的闭门修炼,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相分离,更不能靠纯粹的宣讲和灌输来实现。学校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环节,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应该寻求家庭、社区及其他教育资源机构的互动支持,为提供给学生有着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沃土而积极努力。
  (2)知识转型中的课程统整与教学
  在课题进行的五年里,所有成员校都面临着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实施考验。由于知识观的转变,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为根本,在选修与必修、学科与综合、显性与隐性课程之间做出统整,必须从“听讲学习——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社会服务学习”等之间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课题组的一些成员校,在课程统整的探索中已起到了先行者甚至是引领者的作用。
  (3)有效学习为本的教师团队建设
  打造面向未来学校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从内部推进改革的基础,其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有效学习尤为重要。课题实践研究证明,教师群体的有效学习有四种方式:听中学——提供理论文本或口头报告,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做中学——提供教学、教育、管理的实际场景或研究项目,在实践与改革试验中学习;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凡是已经知道的文本理念和听懂的工作经验,尽量结合自己的工作尝试,亲自体验;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凡是亲自做过的,提高绩效十分明显的事情,试着用细节描述或理性的话语表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活动,是教师学习群体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4)平衡理性与艺术的和谐领导
  面向未来的学校里,校长要同时兼具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角色:作为管理者,是通过有效的调控解决出现的问题、维护学校的有序状态和一致连贯的保守角色;作为领导者,是鼓舞和激励提出问题、使学校产生变化和处于运动状态的激进角色。校长必须将管理与领导视为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寻找理论与实践、共性和个性、理想和现实三个结合与平衡,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
  (5)四个要素之间的关联
  学校作为厚载人文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沃土,把学生的品性养成视为灵魂;作为知识传承的主要领地,把课程统整和教学视为其核心工作;作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把课堂视为团队有效学习的关键场所;作为一个学习型实践共同体,校长是其和谐运行的最后保障。简言之,各要素间整体关联:品性养成是灵魂,课程统整是核心、团队学习是关键、和谐领导是保障。

  学校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我们的学校立足的是今天的现实、教师却是昨天教育体制的成功产物,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是明天的主人。展望未来,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仍将对学校运营构成巨大的现实挑战,直面这个挑战的将是学校里的教师团队——正是他们为学校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生机。课程与教师,已经成为有效学校的两个最具变化和关键的因素,甚至有人断言“教师即课程”。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不是把现实名校在未来复制,不是把头脑中理想学校在现实中影印,仍将是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孜孜探索的实践过程。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8 上海市敬业中学 ICP15052465
地址:上海市蓬莱路345号  电话:021-63685200

beian.png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0号
域名:jy.hpe.cn    中文域名:上海市敬业中学.公益

 

 

当前在线人数:2462;累计访问人数:48706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