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风采展示 > 焦点论坛

寻访父辈的十八岁

作者:李 尧 峰     发布时间:2006-1-18 点击数:993

 

 

       十八岁,虽然真正意义上我还没有到。但我早已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了,而是一个和社会上大多数人一样的一个个体。虽然,我承认我有着太多的幼稚和不成熟,也有太多太多要去学习。

       偶然间我就想起了父亲,他一直是让我尊敬的。虽然在他自己说来,他是不成功的,但在我看来,这丝毫无法改变他令我尊敬的正派的为人,全面涉猎的知识和对人生的一种理性的哲理。也许也正是他不顺的人生,才造就了这一切的一切。我认为父亲是聪明的,可他却说他最大的能力便是能吃苦。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父亲出身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对他们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很普遍的。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相信父亲在那一代人中绝对会是出类拔萃的。然而1961年,一场文革却带走,改变了那一代人的命运。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而所谓的“知识青年”们要听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大江南北去。

        其实对于那些爱国的热血青年一定事满怀着革命的激情去响应号召的。父亲当时17岁,虽然是不得不去,但心中也是充满着一股革命的热情。很多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上了开往祖国大江南北的火车。而父亲的目的地则是黑龙江,某建设兵团。父亲当时满怀热情到了那里,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一想到“离家乡远了,离毛主席近了”便和大多数人一样格外地辛勤劳作。可是当他每天面对的都是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干着同一件事情——劳动,无论再怎样卖力也没有任何希望,任何未来可言。父亲感到失落了。作为有志的青年本应该去建设国家,为国出力,而现在却和一个普通农名毫无差别。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流下了无奈的泪水。日复一日的劳作,即使再有决心,再有毅力,再有信念的人也开始自暴自弃。“混”成了每一个人的标准。后来,有些幸运的人,正好父母退休,能够回乡顶替,离开这荒无人烟,毫无希望的地方。而其他人则千方百计要弄出病来,好请病假回乡。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知情踏上了回乡的路。父亲说他是最后一批走的。它在那片黑土地里整整生活了9年。

        无奈,写在每个人心中。他们是共和国最不幸的一代人,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放弃各自心中的理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远离家乡,去那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地方。

       父亲说,他在那里什么苦没吃过?是啊,也许正是这样一场不幸练就了父亲,磨练了很多他们那代人。

       父亲是个不屈服的人,虽然命运从未垂青他,但他却依然不懈地奋斗。“人类最伟大,最值得赞扬的精神,便是同命运不屈的抗争。”从父亲的身上我能看到一个大写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不只对他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同样地汲取着什么。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8 上海市敬业中学 ICP15052465
地址:上海市蓬莱路345号  电话:021-63685200

beian.png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0号
域名:jy.hpe.cn    中文域名:上海市敬业中学.公益

 

 

当前在线人数:1121;累计访问人数:487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