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所的老师们来到敬业中学,为高二年级的同学进行急救医疗知识宣传活动。
活动一开始,老师们就基本的急救常识向在场的同学们抛出了两个问题:拨打120时需要向医生提供什么信息?乘坐120前往医院需要带些什么?听似平常的问题因同学们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一下子难倒了大家。不过经过同学们的意见拼凑,再加上老师的补充,答案就越发清晰了:需要提供所在地理位置与附近的标志建筑——以便救护车在第一时间赶到救助;病人的大致情况——以便医护人员备好需要的药品及时治疗;病人的病史——以便医生判断病情及所需药物;最后是联系方式——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取得联系。在乘坐120前往医院时,需要带好病人的医保卡、治疗费用、平时会服用的药品等。在此,医生提醒大家不要轻信除120以外的救护车,他们专业医疗知识不足,而且是违法运行急救车,他们往往会坐地起价,开出高昂的载运费。
接着,老师列举了一些日常的突发状况实例,均分布于青少年人群。一直以为永远都想不到会发生的事情,原来就在身边。其中,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在仔细观察了老师的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示范后,老师也请了几位同学尝试为“病人”做心肺复苏。在确认周围环境都很安全以后,同学们像模像样地找到假人正确按压位置,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双肘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随后,打开AED,进行除颤。虽然了解了基本过程,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同学们需要一定的练习。
大家可能还会有这样一个担心:比起“不会救”,更可能“不敢救”。据老师介绍道,《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是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16年7月表决通过的法律条例,俗称“好人法”。自此,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好心救人而被讹了。
短短40分钟的急救知识宣传,足以使大家终身受益!多学习、多练习,愿所有突发意外都能转危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