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我校高一(3)班团支部组织班级团员参观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拜访了两弹一星研究人员。
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说整个展厅与一间教室的大小相仿,但内容极其丰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当时中国研究核武器,是属于高度机密的。就连参与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研人员,也都要经过火车、汽车的多次换乘才来到了研制基地。科研人员不论对谁,都不可以说出自己是什么职业,做些什么工作,连工资是多少都不能像外透露,为此很多科研人员都被家人埋怨。展厅中,有一个玻璃小角内展示的正是为我们讲解的阿姨,当时在封闭的基地中与她子女的交流信件。信件的内容包含了她子女的学习情况,以及一声声“妈妈,您身体好么?妈妈,您要当心身体。”子女对母亲的关心。为了“10年内,中国一定要有核武器”这句话,讲解员阿姨放弃了高薪工作,放弃了与家人的朝夕相处。这令在场的同学们,都十分感动,一下就激起了他们血液中那股爱国热情。
参观完基地之后,同学们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拜访了一位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他是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当他看到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内心很激动,一一回答起同学们的提问。
从这位老伯伯的口中得知,在研制基地的工作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研究所位于高原地区 ,而研究人员多是来自平原地带,因此都有着比较强烈的高原反应。可是,研究人员的庞大队伍中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因此而退缩,仅是稍稍适应几天就马上投入工作中去。饮食条件也并不好 ,他们吃的是半生不熟的馒头,喝得是煮不开的热水,更别说是经常吃上肉。
接着,老伯伯又谈起了他们“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这又让同学们想起了暑假期间的军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格言。军训那短短7天就已让很多同学叫苦连天,可想而知在研制基地几年之久的科研人员,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国家领导布置下的重要使命啊。
这次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同学们明白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面对着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有着更好环境的我们,不能够忘记两弹一星研究人员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正因为有了他们,祖国伟大的事业才会成功,我们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