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沈从文说:“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
《胡氏家训》中说:“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
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副油画;从远近看不出所以然,要欣赏她的美,就非站远一点。”
远和近
高二3班 卜诗瑾
生活中常见“远”与“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好,人生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也罢。远是疏远或是保持,近是亲密或是厌烦,二者相生相对。
远,唯有近处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去考虑,去实践。
历史的进程中,新航路开辟将各个分散地区相互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区域走向整体,由此构成一个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推动了人们选择踏上航船向未知的、神秘的远方航行?不正是现在社会稳定,经济富裕,技术革新,进而向未知的领域进发。现世安稳正是每个普通人渴望的,也是最最基本的,进而思虑注重于未知,目光望向于远方。倘若生活依旧处于战火硝烟中亦或是饥不择食的窘境之中,人的意识,人的道德也只会停留在初级的低俗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犹未可知……
近,经历于远的震撼、感悟,才会去回归。
《白日梦想家》中,男主为追回重要底片而被迫追寻摄影家的步伐踏上旅途。他原本就是个时时做白日梦的家伙,面对可恶的上司也好,梦中情人也好还是令他烦心的家里人,都显得不耐。踏上旅途令他实实在在体验了跳海,登山等等非同寻常的体验。远方的精彩让他措手不及,又让他受到震撼,当然同时,也让每个人觉得赞叹。可在真正获得底片后,他才发觉到对工作的热忱之情,对家人的亏欠。他回归到原本的生活,原本就美好的生活。或许人生大凡如此,曾经觉得眼前的生活让你泥足深陷,渴望摆脱,渴望远离。但是,当你经历过大风大浪,也看过大好河山之后,才发现,让我们真正感动的是什么,难道不是生活中的平凡,那随处可见又随时可见的小幸福吗?一花一草寄情于此,一举一动牵挂于此。
远,未知神秘,磅礴绚烂,是否又真的那么遥不可及呢?
近,隐秘而伟大,平凡而深情,是否又真的那么难以察觉呢?
远和近,都是真真切切的,都是美好的。我们不能只沉溺于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忽略另一方带来的不同感观。因为不是所有人的生活近处皆是苟且,而渴望诗和远方。毕竟无近何来远,无远何来近。
远和近
高二4班 饶皓天
远,似乎无论古今都是为人所崇尚,为人追求的。古语便有“宁静以致远”一说,今人也有“理想远大”之类的词汇。人们追求远,因为它的未知,因为它与人以裨益。
相对的,许多人也嫌弃近,诸如“鼠目寸光”“目光短浅”也层出不穷。其实不然,远固然有其好,但近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远和近的关系。堂吉诃德不断地追逐自己骑士的梦想,最终却失去了他近在手边的一切——财产,爱情直至最后的病逝。于今日也是相同:只顾及单纯的远或近的人,往往显得片面而孤独——这莫不是如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般可笑吗?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在追求远大的同时,也要顾及,把握住周遭的食物,那即是之于生活的一种态度。
无法否认的一点是,“远”,通常是由无数的“近”组构成的。因而不仅有目光短浅,也有夸夸其谈一说。在通向“远”的路上,若是将它划分为数个“近”的道路,便是有了自己的规划,步步为营的向前。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曾在夺冠后述说:“我将路边的哨站看做一个个节点,这样漫长的路径便变成了许多小的路程了。”正如所言,一口气的猛冲,会使自己疲惫,迷失。但循序渐进的向前,便能不但调整,从而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将“远”近化,可说是人生追梦路上的一种智慧。
我们说远得成近,而同样的,近,也能致远。没有过高的理想,安于身边事物的人,不也是很了不起的吗?孔明歇居茅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庐陵太守与客同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啊,宁静何尝不是一种“远”呢?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但只要投入到这些“近”中,心志便上升到高远了。即使在如今,不也是有“安居乐业”“安贫乐道”的人嘛。不是对物质,功利上的“远”,心中的“远”,是一种境界。
无需疲于奔命,也无需碌碌无为,远与近本是相对而相辅相成的,也本就是缺一不可的。因而,把握住人生中远与近的度,无论是圆梦者,或是实干家,都能成就生活中的辉煌。
远和近
高二(8)班 杨逸卿
最近常看到网上有人转这样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最初我觉得,这句话挺美的,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句话是不对的。
它认为离我们很近的生活中充斥着负能量,真正的美好在诗歌中,在远方里。
我想,美好的不是远方,而是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我们总构想着晴空万里,绿草茵茵,野花遍地,湖水澄碧。殊不知,远方有的不仅是诗歌,还有阿富汗的硝烟战火,可可西里的偷猎团伙,新疆的暴乱,巴黎的恐袭,希腊的财政赤字,北极的冰川融化,英国的高昂物价。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美好的远方只源于来到陌生地方的新鲜感与憧憬度。
我想,苟且的不是眼前,而是一颗疲于奔命的心。学生时代作业繁多,压力山大,工作后累死累活只能勉强糊口。望着飞速上涨的房价再看看手中存折只觉人生无望,更遑论还有孩子高昂的教育费生活费各种各样费,好不容易摆平一切回头望望镜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呆滞无神的木讷面容。“老矣!”你心中哀叹。
所以近在眼前的是苟且。
那么,为什么不能去看看生活中的美呢?它们离你那么近,触手可及,你却要去追寻远方。
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这样写,“春,曙为最,夏则夜,秋则黄昏,冬则晨朝。”为什么上班途中宁可低头盯那方寸电子屏,却不肯抬眼望望那四季流转,晨昏交替?
工作后,作业后,何不花上一刻钟静心练几个字?熏风流转在笔尖,红尘醉卧于纸面,清嘉皆在字里行间,恰是春深。
沿路面包房中飘出的烘焙香,太阳照在青砖路面时折射出的金光,半透明的草尖,下过雨后的草木香,玻璃窗上的雨滴,贴在面颊上的热牛奶,绿茶香的洗面奶,自拍,光打在柚木地板上,老电影,漂亮的墨水,垂丝海棠,肉,三五成群哈哈大笑的学生,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电话里的你的声音,夏天大暴雨之后冷冽舒朗的空气,搬家的蚂蚁,电线杆上的麻雀,被铁树刮到手臂时微微的刺痛感,新买的棉拖鞋,棉布蓝裙子,透明小花头绳,打折钢笔,江边的散步……
触手可及的幸福看似微小,却正是它们支撑起了你的每一天。
顾城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正因为我在你身边,你才看不到我。
很多人都说,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我却希望把目光放得近一些。
远方的美好流光溢彩,但也请别忘记,近处的小幸运。